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初期的血腥戰役後陷入了漫長而殘酷的壕溝戰。 雙方都想盡辦法突破對方的陣地。但在機關槍,鐵絲網和火炮的打擊下﹐每次的進攻都是在敵人陣地前血流成河,留下大片大片屍體下而終歸失敗。這種情況在雙方延綿幾千公裏的塹壕陣地上不斷上演,雙方700多公里的壕溝陣地之間成了一個巨大的絞肉機。 除了造成大規模的人命損失,基本沒有任何意義,誰都沒能前進。因此交戰雙方都不斷尋求新的技術和戰法以打破僵局。

1917年11月20日早晨6:20。超過1000門大炮開始轟擊位於康布雷的德軍壕溝陣地。在炮擊的掩護下﹐376輛英國坦克越過雙方陣地間的‘無人區’向德軍突擊。德軍在從未見過的新式武器 — “坦克”的攻擊下被打個措手不及﹐三條防線陣地被迅速突破。英軍在這短短的一天內向縱深推進了10公里。康布雷戰役也成為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坦克並有顯著成果的而著稱。 

然而僅僅10天后﹐德軍開始反攻並收復了大部份失地﹐在某些地區甚至反過來攻佔了原來英軍的陣地。 當時德國人還沒有坦克﹐他們的攻擊前鋒是他們的精銳步兵 — Stosstruppen / Stromtrooper 暴風突擊隊 (也有翻譯成暴風騎兵﹐雖然他們不是騎馬﹐只是形容他們的速度)。相對于一直以來的密集式集團衝鋒, 突擊隊以小戰鬥群為主﹐以松疏的散兵線進攻,突擊隊裝備各種輕重火力,利用各種地形和掩護不斷推進和突破地方陣地。 在11月30日﹐反攻開始了半天時間他們就進展了8公里。

突擊隊是德軍研究如何突破壕溝陣地而導致的戰術革新。1915年3月,德國第8軍首先組建了一支試驗性質的突擊隊, 裝備裝甲防護和37毫米火炮。在經過總結經驗教訓後,進一步加強火力和編制,增加配備了迫擊炮,機槍,火焰噴射器, 榴彈發射器,手榴彈和自動武器﹐尋找敵人的薄弱地帶並進行突破。他們有高度的指揮自主權。突破敵人陣地後突擊部隊將會繼續向前推進﹐目標包括敵軍的火炮陣地﹐進攻路線上的敵軍殘餘部隊則可以交由後續部隊清理。

隨着突擊部隊的組建和戰術的革新, 德軍開始從人力密集型的編制走向了火力密集型,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戰鬥形式在實戰中的效果開始引起注意。

新戰術首次公開亮相是在凡爾登戰役。這支還是實驗性的部隊在短短一個上午就突破了防線,然而由於上層指揮官的種種原因,後續部隊沒有繼續推進擴大戰果而是停下來鞏固現有陣地,錯過了戰機。然而效果是明顯的,因此德軍向所有部隊推廣。1916年夏天,德國各個一線師團都組建了突擊分隊,軍裡面則編有約1400人規模的突擊營。當中的火力不斷加強,77毫米火炮取代了37毫米火炮,更短的槍身的步槍,衝鋒槍,更輕便的迫擊炮,榴彈發射器,便於攜帶的機槍,防彈裝甲等等。部隊火力更加強大。

突擊隊是德軍研究如何突破壕溝陣地而導致的戰術革新。1915年3月,德國第8軍首先組建了一支試驗性質的突擊隊, 裝備裝甲防護和37毫米火炮。在經過總結經驗教訓後,進一步加強火力和編制,增加配備了迫擊炮,機槍,火焰噴射器, 榴彈發射器,手榴彈和自動武器﹐尋找敵人的薄弱地帶並進行突破。他們有高度的指揮自主權。突破敵人陣地後突擊部隊將會繼續向前推進﹐目標包括敵軍的火炮陣地﹐進攻路線上的敵軍殘餘部隊則可以交由後續部隊清理。

隨着突擊部隊的組建和戰術的革新, 德軍開始從人力密集型的編制走向了火力密集型,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戰鬥形式在實戰中的效果開始引起注意。

突擊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是在1918年3月21日開始的進攻,德軍32個師在約10000人的突擊隊領頭下,16天里前進60公里,在沒有像對手裝備坦克這樣新式武器的情況下,用新的戰術實現了打破壕溝戰的僵局,然而由於戰爭形勢的轉變,新的戰術沒能給德國帶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,然而相關的思想原則最終也影響了後來閃電戰的形成。

一戰結束後,雖然英國摘取了世界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坦克的桂冠,同盟國也取得了勝利,但各國還是故步自封,沉迷於舊式戰術。而最終是戰敗的德國持續發展多兵種協同作戰,從而在二戰初期摧枯拉朽,閃電戰聞名世界。

(文章內容為重裝甲地帶 Patrick Chung 原創,如轉載引用敬請註明)